close

NLP12個假設前提」是12NLP看待世界的基本信念。以下講的是一些自己的看法。

 

 

1. 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﹝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﹞。

 
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與經歷,即使來自相同的生活環境,也會有不盡相同的際遇。所以,兩個人的個性和思想可以「很相似」,但不會「一模一樣」。即使是同一個人,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。

 

自己一直行之有效的方法,其他人不一定也會得到相同的效果。自己一直以來認為是對的事情,別人不一定也會認為是對的。時常反省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之處,接受任何正確、可行的資訊反而能擴展自己的思想。

 

尊重別人的「異見」,別人也會反過來尊重你的「異見」。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,不要把自己的「那一套」強加到別人身上。

 

如果以「說服」的角度來看,強逼別人接受一些事情往往會引起反彈。

 

 

2. 一個人不能控制,或改變另一個人﹝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﹞。

 

對於這個假設,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。

 

NLP認為一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好的動機,但是,這個「好的動機」並不是控制別人,或者使事情如他預期而發生的權力。

 

NLP有很多技巧都能用來改變別人的感覺和思想,換言之,NLP本來就是另一種「控制人」的方法。NLP利用「別人自己相信的事情」,及「別人可以接受的方式」來改變別人。既然NLP的技巧都能改變別人,為何又說「一個人不能控制,或改變另一個人」,這是否自相矛盾呢?

 

我的意思是:如果NLP認為「一個人不能控制,或改變另一個人」,為什麼還要發展這麼多「改變別人」的技巧呢?

 

 

3.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。

 

我對「一個人不能控制,或改變另一個人」這個「假設」的理解是:NLP的技巧可以改變別人,但是,我們不能用這些技巧控制別人。有了「改變別人的能力」,但不能運用這些「能力」控制別人,這是一種善意。以這個「善意」為基礎,「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」裡的「效果」就是: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之下,「效果」比「道理」重要。

 

有一種說法:「講道理」往往把焦點放在過去,「講效果」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來。沒有兩個人的「道理」是一樣的。「堅持道理」只不過是堅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個人身上的信念、價值觀和規條。

 

如果NLP認為「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」,要求我們「不要把自己的那一套強加到別人身上」,那,NLP要求我們接受12個假設前提是不是「把自己的那一套強加到別人身上」呢?或者換另一個問題:如果有一個邪教教徒認為殺人就是救人,我們是否就要不堅持「不殺人」這個「道理」呢?

 

我們要如何處理「效果」和「道理」?

 

有些「道理」我們不能不堅持,比如不傷害別人的生命、不強姦女人、不偷不搶等等。這些是「小道裡」。還有一些是「大道裡」,比如言論自由、維護人權等等。在不違反這些「道理」的前提之下,我們可以用任何有效的方法達到目標。

 

雖然說:在三贏(你好、我好、世界好)的原則基礎上追求效果,比堅持什麼是對的更有意義。然而,有些時候,「堅持什麼是對的」往往就是為了「你好、我好、世界好」。想想看,「有效的強姦和殺人方法」和「保護婦儒」比較,那一個是對的,那一個是錯的,那一個更有意義?「我有效的催眠你,借掉你所有錢不還」和「有借有還,再借不難」比較,那一個是對的,那一個是錯的,那一個更有意義?

 

 

4. 只有由感官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,沒有絕對的真實世界﹝The map is not territory﹞。

 

我們通過五官接受外界的資訊,再把這些資訊傳遞到大腦。大腦會吸收一些資訊,放棄一些資訊。這些吸收的資訊會貯存在記憶,形成我們的信念、價值觀和規條。不同的人,對同一件事物可能會吸收到不同的資訊,這就是為什麼「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」。

 

客觀的世界當然存在,如果你眼前有一張椅子,這張椅子當然是「客觀的存在」。只是,我們都會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看這張椅子,也會因而聯想到不同的事物、產生不同的感覺。

 

然而,如果說「沒有絕對的真實世界」,那,「效果」又是不是「絕對真實」的?如果我們感受到的世界全都是自己的主觀經驗,那,我們怎麼確定我們認為「有效的方法」是「真的很有效」,還是「自以為很有效」?

 

真實世界」是存在的,只是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解讀這個「真實世界」。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:發生了一些事情,你一直以為這件事情很嚴重,但後來才發現這件事情並非想像中那麼嚴重。這個就是我們錯誤解度「真實世界」的現象。

 

我對這個假設的看法是:「絕對的真實世界」是存在的,只不過每個人都以自己的主觀看待這個「真實世界」。有了這個「絕對的真實世界」,我們談論的「效果」才會有實質意義,不然的話,我們一直掛在嘴邊的「效果」都只是自以為是的主觀經驗而已。如果「效果」只是主觀經驗,那NLP所教的技巧都只是發明者自己覺得有效的方法而已。

 

 

5. 對方的反應決定了溝通的意義﹝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

 

「和諧氣氛」是溝通能夠成功的條件。是的,在療法的時候這是真的。但在「非療法」的情況之下,有時點出對方的潛在危機,讓對方產生壓力也是其中一個「有效」的溝通技巧。

 

但有一點我非常贊同: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。我們所說的話有什麼意思並不由我們決定,而是由聽者決定。如果聽者誤解了你的某一句話,產生抗拒,你就需要立刻換另一個說法和他溝通。但無論用什麼方法靈活溝通,我們都不能提供對方一些錯誤的資訊,「提供錯誤資訊」等於欺騙。

 

有的時候你可能會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而自責,然而,與其浪費時間自責,不如立刻轉換方式,用另一個方式和對方溝通,化解不必要的誤會。

 

 

6. 重復同樣的動作,只會得到同樣的結果﹝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﹞。

 

如果「同樣的動作」能夠得到「同樣有效」的結果,你還會不會重復這個「同樣的動作」?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重復這個「有效」的動作,抱括我自己在內。但如果「同樣的動作」得到的是「反效果」呢?你會否繼續重復這個會產生「反效果」的動作?

 

我所理解的「NLP12個假設前提」,其理念是:放下任何無效的執著,盡最大的努力吸收所有有效的方式,發揮自己的潛能。「發揮自己的潛能」或「發揮別人的潛能」是NLP的本意。世界一直都在變化,有些舊觀念、舊思想、和舊方法可能已經不適合時代,所以就要「放下」這些已經不合時宜的東西。但這不代表我們要不斷「革新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。

 

舉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。「孝道」是一個非常舊的觀念,從很久以前就有的道德觀,我們應不應該為了要發揮自己的潛能、尋找新突破,而完全放棄這個舊觀念?我的用意不是說,我們要守舊,而是想說,「NLP12個假設前提」是療法室裡,對療法方法的「指導性建議」。在療法室裡,「NLP12個假設前提」可能是可行的,但回到現實世界後,這些「假設」不一定能提供一個待人處事的正確方向。我的用意不是要全盤推翻這些假設,而是想說,除了這些「假設」,我們還有其它可行的方式。總言之,NLP可能是療法的全部,但不是世界的全部。

 

現實世界不是一個童話故事,相信已經出來工作的網友都會有同感。我無意在這裡宣傳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美好,也無意危言聳聽,說這個世界充滿邪惡。只是想說,有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,黑白之間,還有一大部分的灰色地帶。

 

 

7. 凡事必有至少三種解決方法﹝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solutions to every situation

 

每件事情都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解決方案,但前提是:我們必須要有一個開放的心。如果思想封閉,平時聽不進其它的看法、從不參考其它意見,就不可能做到當事情發生時,能立刻想到多於一個解決方案。

 

當我們知道這些方案時,還需要培養勇於抉擇的眼光。不然的話,選擇太多又沒有抉擇的勇氣反會舉棋不定,優柔寡斷。平時能多參考不同的意見,多學習不同的處事方式,當處理事情的時候才能做到靈活應變。

 

 

8. 每個人都選擇給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﹝Every one chooses the best behavior at the moment

 

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「滿足內心需求」的原因,我們不一定意識到這個「原因」。我們會選擇一個我們自己所知道的方法之中,最好的方法處理事情。但是,這個「自己所知道的最好的方法」只是「自認為最好的方法」,未必就是「事實上最好的方法」。

 

比如孩子做錯事,父母打罵孩子是父母認為最好的方法,但未必真的是一個「事實上最好方法」。所以,有些時候我們的行為本來想為自己帶來一個「最佳利益」,但反而適得其反。

 

就是說,行為的動機可能是正面的,但用錯了方法。

 

 

9. 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﹝Every one already possesses all the resources needed

 

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假設。

 

如果你曾經有過快樂的經驗,表示你也有快樂的能力。如果你有能力製造困擾,那,你也一樣有能力消除困擾。如果我們能夠找出這個製造快樂和消除困擾的方法,就能保持這些正面的情緒,消除所有負面的情緒。

 

感覺只是感覺,有沒有什麼感覺並不是外界的事物製造出來的。「椅子」不會讓你產生感覺,只是你自己看了「椅子」之後,聯想到一些令自己不開心的事情而產生負面情緒。這些負面情緒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。所以,如果能夠找到疏導這些負面聯想的方法,就能消除這些負面情緒了。

 

 

10. 在任何一個系統裏,最靈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響大局的部分﹝In every system, the most flexible person has the control

 

「在任何一個系統裏最能影響大局的部分」 這句話本身就很不靈活。如果靈活的人能有最大的影響力,我們應該放棄「NLP12個假設前提」這12個教條。這種一條一條列出來的「規條」還不是教條嗎?而且有些部分還那麼模稜兩可,甚至出現矛盾。

 

有的時候,「靈活」給人的印象就是滑頭、沒有原則、沒有立場、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。過分「靈活」往往會做出爾反爾的行為、或說出一些自相矛盾的話。在日常相處和人際關係裡,靈活是潤滑劑,但在一些大是大非的事情上總不能搖擺不定。沒有原則、沒有立場的態度有的時候反而會令人產生不信任感,覺得你隨時會變卦。

 

「靈活」並不一定就是自信的表現,「自信」很多時後只是一種肢體動作和表情上的「姿態」。「靈活」對某些人來說,會詮釋成「讓步」。

 

在處理事情的支節方面,或許可以靈活處理。在自己沒有其它選擇的情況之下,或許只有靈活才能度過難關。當別人有足夠的「談判籌碼」時,我想不會有人還願意和你靈活相處。

 

如果「明白不代表接受、接受不代表放棄立場」,能不能說「表面上要靈活,心地下就是堅持」,這算不算是一種虛偽?難道NLP所指的「靈活」不是徹底的靈活,而是「假假的、表面上的靈活」?如果「靈活不代表放棄自己的立場」,那,「允許自己找出三贏的可能性」又是不是意味著要「放棄自己的立場」呢?我的意思是:在不放棄自己的立場之下達到「三贏的可能性實際嗎?很多時後要達到「三贏」的先決條件就是「放棄某些原有的立場」。所謂「不放棄自己的立場」就等於「什麼都不用談」。而「明白不代表接受、接受不代表放棄立場」就等於「是呀,我認同你的說法,但是,我還是有我的立場…」,這不是說了等於沒說嗎?

 

 

11. 沒有挫敗,只有回應資訊﹝There is no failure, only feedback

 

這個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假設。

 

挫敗」只是我們自己的感覺,事情本身並沒有所謂的「挫敗」。但我不想用「效果」看待事情,而想用「目標」看待事情。我們所用的方法可以產生任何效果,但不一定能達到目標。我們的目標才是最終追求的東西,所以,目標比起效果,前者對我來說比後者重要。不論是搭長途巴士還是火車,都能達到「遠行」的效果,但如果我搭錯車,就不能到達目的地。

 

如果是就「感覺」而言,過往的負面經驗對以後的發展的確沒有任何幫助,但就「操作」層面,我們不能不回顧過去。回顧過去處理事情的「步驟」、回想事情的「事序」是為了要找出「出現問題」的部分。不回顧過去,不找出「出事的部分」又如何能做到「修正而臻于完善」呢?

 

不斷的自責:「事情為什麼會這樣!」無濟於事,但找出事情「之所以沒有達到目標的原因」是修正的前提。問題的關鍵不是焦點放在過去還是未來,問題的關鍵是:我們有沒有被情緒矇蔽思緒,不能客觀判斷分析事情。

 

 

12. 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的,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﹝Intentions and emotions are never wrong, only the behavior has not been effective 

 

  • ·         動機在潛意識裏總是正確的潛意識沒有傷害自己的動機,只是誤以為某行為可以滿足某些需要,而又不知道有其它更好的方法。
  • ·         我們可以接受一個人的動機和情緒,同時不接受他的行為。接受動機和情緒,便是接受那個人。那個人也會感覺到你接受他/她,因而更願意讓你去引導他/她做出改變。
  • ·         把「找出更好的做法、更有效的方法」當作兩人的共同目標,能使兩人有更好的溝通和關係。

 

 

Reference :

 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taichi76513/article?mid=778&prev=779&next=777

 

http://blog.xuite.net/hilong/12/1159559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非洲企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